怎样抓三年级数学教学质量_学习
怎样抓三年级数学教学质量
怎样抓三年级数学教学质量?进入三年级了,知识量和知识难度相比较一、二年级有了很大的跳跃和提高。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很多知识在幼儿园里已经接触到了,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积累本的合理使用能促进孩子们及时整理知识,巩固知识,反思不足
本学期我们借鉴了高年级的经验,让孩子们准备了数学积累本。由于刚刚设立,开始阶段我们只是让孩子们把每天的作业卷粘在积累本上,周末每人都把积累本带回家,和家长共同把积累本上做错的练习题重抄一遍,自己再做一遍。由于经常检查监督,大部分学生们渐渐养成了每天自觉粘试卷,自觉改错题,周末自觉重做错题的习惯。但也有小部分孩子总是等着老师督促检查才能粘卷、改错、积累。
积累本不但可以整理错题,反思不足。在一单元学习之后我们又指导学生运用积累本整理一单元的知识网络。课堂上我带领孩子们边讲边把知识点记录在黑板上,梳理知识点之后我就指导孩子们把这些知识点自己整理下来,孩子们在老师启发指导下各自发挥聪明才智,设置了小提示,小点评、小例子等,并且这些知识点梳理之后,他们还能自己填画上简单的图案、边线,使构图更加清晰、美观。应用积累本梳理知识网络在整理《千克、克、吨》和《年、月、日》这两单元的知识时,孩子们做得特别出色,我就把两个班级中的出色成果相互交换展览,孩子们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积累本使用得更加自觉。
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这种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具有特别关键的作用。利用好课前的两分钟进行口算。每天的课前两分钟都是训练学生形成良好计算能力的好机会。我们班级从一年级就开始这样训练,因此每次的口算竞赛和计算竞赛,学生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也说明坚持口算训练有收效。
每天的作业题中都应该设计计算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有持续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要有易错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例如“24×5”学生常常当成“25×4”,这样的易错题就应该经常在作业题中出现。这学期学习了许多乘除法计算题,因此不管学习什么内容都可以在作业中增加计算练习题。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中的情感艺术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的教,学生才会有感情的学,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生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每个面的面积是怎样算出来的。师说: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地方去看一看,看了之后,不用老师说,你们自己就会计算了,(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老师要把你们带到这个纸盒里面去,要想进去呀,你们要闭上眼睛,等老师数一、二、三的时候,你们就进去了,(等学生睁开眼睛)你们进去了吗?老师说你们都进去了,你们看,这教室就像放大了的盒子,你们不是都坐在盒子里面了吗?……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钻进盒子”――学生天天见的教室,想象各个面的求法,而后再“走出盒子”,对具体的形象进行抽象的概括,通过这“一入一出”,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变枯燥的内容为生动有趣的数学,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教学手段“灵活”的艺术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单调重复的教学手段自然无法给人以任何的美感,也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必须随着教学目标的不同,而寻求最优的状态。”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一个“活”字,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动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寓教于乐,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具体地说,是教师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节奏、图像等手段,创造具体、形象、直观的审美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达此目的,我认为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首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选择教学手段。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利用讲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唱歌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其次,利用卡片、实物、图画、幻灯、简笔画等手段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再次,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数学知识。
营造数学课堂氛围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当知识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教材开展适当的活动课。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顺利的掌握新知识,同时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独立性和积极性的情感体验也在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时,可把如何测量物体高度作为课题,带领学生在室外上了一节活动课,要求学生“测量校园内一棵树的高度”。课上,学生六人一组,先在校园内找好准备测量高度的树,经实地考察后记录实际情形,然后根据记录及小组内已经准备的测量工具分别设计出不同的测量方案进行测量。课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想到了许多老师都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在充足的活动体验后,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陶醉于学习之中。
2.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合作交流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到合作成功的喜悦。以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为例,在课堂上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在课前准备的长度不等的小棒中任意选择三根围一围,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听到这个问题,学生很不屑,认为太简单了,很快就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老师我完成了”。“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呢?”有部分同学不吱声,此时老师故意一脸诧异的问:“怎么你们选择的三根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呢?”围成的同学也很疑惑。于是,老师安排学生4人一组,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在操作、思考、讨论中学生发现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此环节学生的合作学习,使他们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同时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强直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多媒体的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导演”和“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艺术,就是体现追求“讲的更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当好“导演”。对每一课题多设计讲解方案,以适应不同性格学生的需求和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尤其是导入的设计,导入设计的好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一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教师不仅是“导演”,同时也是“演员”。要“表演”好,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表演技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离不开语言的,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句话,会说的使人笑起来,不会说的使人跳起来。富于变化的语言显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调查:教师来一句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动作,使学生哈哈一笑,即使快要睡着的学生也会兴趣大增。我在讲抛物线的时候,恰好有位在第三排坐着的学生有了睡意,我就“嗨”了一声,顺势将一个小粉笔头抛向那名同学,那名学生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清醒了。同时还很形象的理解了抛物线的概念和图像。至今,有些学生谈起此事仍然回味无穷。
数学与其它学科相比较,相对枯燥、抽象。教师光靠自己的肢体和语言“表演”还不够丰富。同时还得借助科技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我们可以借用实物、图片等教具吸引学生,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更形象逼真地展现给学生。在网上有好多他人的成功课件,使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不再抽象,使数字有了生命,使图形有了灵气,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怎样抓三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