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_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要培养出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在课堂上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上讲台讲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教法。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师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例如:我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时,在讲完“长方体的认识”后,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正方体的认识”并为下一节讲课做好准备(包括学具)。这节课开始,同学们争着讲题。我先叫了一位中等生,这位学生手里拿着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都积极思考,都想问一个问题难住他,后来有几位学生问了几个问题,他都一一做了解答,而且讲解的很清楚;最后,我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学生在他们小组进行讲解。这节课大家学习气氛特别浓,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各有所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课堂教学不仅要看教师如何教,而且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出发点上来看教师怎样实施教学行为。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注重抓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参与”和“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1 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
课堂是教学最直接最简便的学习场所。小学数学课堂用语结构要简单、易懂。教师在备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用纯正普通话、形象的语言、惟妙惟肖的神态模仿教材中的人物,使学生感受较为纯正的普通话,少受方言和母语的影响,从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美。达到学生个个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目的。
2 教学中的非语言艺术
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有意作出的表情、动作和姿势的总和。教学非语言艺术是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进行表情达意,达到目标的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数学教学中的非语言表达是在真实、自然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现象、思考数学问题,透彻领悟数学知识。
3 教学手段“灵活”的艺术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单调重复的教学手段也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一个“活”字,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动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寓教于乐,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具体地说,是教师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节奏、图像等手段,创造具体、形象、直观的审美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达此目的,我认为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营造数学课堂氛围
首先,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采用激励性评价,呵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激励性评价包括语言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等。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其次,评价时要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评价内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记实性评价、学生课堂参与评价、学生作业评价等等。如学习“时间与数学”后,可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来考查评价学生对时间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动手做一个小实验:往一个纸杯中注满水后,在纸杯底部扎一小孔,计算漏完一杯水的时间;根据实验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根据实验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时间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如以计算为主的课,要着重放在对学生的计算评价活动上;以练习为主的课,要着重放在学生的练习效果上。要注意评价的实效性,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要简练、明确、到位,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视操作,调动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学内容,事先设计好教学方案,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操作,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知识”时,为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分数概念,教师可在强调“平均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并拿出折好的纸片正反都看一看、摸一摸,以感知这两份大小,形成表象思维,进而把纸片平均分成4份、8份等。就这样简单地折、看、摸,使学生对“平均分”加深了认识,并形成了正确、完整的分数概念,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即分数是测量和平均分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是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轻易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运用新颖有趣的故事,成功地把他们吸引到了教学情境中来,使之兴趣盎然,并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求之中,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便用猪八戒分桃子的故事来加以引申: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看望大师兄孙悟空,可巧悟空不在,猪八戒便让20只猴子去摘桃子来吃。
20只猴子摘来130个桃子后,为了便于分配,猪八戒用除法算式130÷20=13÷2=6(个)……1(个)来计算,然后,他对猴子们说:“你们每人吃6个,我是叔叔,所以只吃余下的这一个。”猴子们都非常高兴地拿着桃走了,猪八戒吃了个饱,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悟空回来后说:“孩子们,你们都上当了,你们的八戒叔叔不止吃了一个桃子。”猴子们听了都抓着脑袋吱吱乱叫起来,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算算八戒叔叔究竟吃了几个桃子?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并找出了原因。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在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