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_学习
小学 数学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不懈追求的。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在今年的教学中,课前预习,发给学生一份学案,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进入独学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进一步重视独学的课堂检查。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自觉反思,提高教学监控行为的有效性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课堂教学监控行为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师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的一种方式。教学监控行为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涉及对学生课堂学习实效的监控与对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 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监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价。这种评价首先是一种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同时也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还应该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会引发学生的热情,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挑战性的宣布:“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可以被3整除,不信,试试看?”学生纷纷举出愈来愈大的数,老师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学生惊奇了,这里到底是什么“诀窍”呢?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活了。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组数后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个位上不一定是0,3,6,9”的结论时,教师及时提出:“到底怎样才能快速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等问题,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意识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要实现这个转变,尝试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创造适合小学生探索学习的情境,促使学生在自主观察和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和实践,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行为意识。
三、重视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我让学生拿来肥皂盒、牙膏盒、积木、球等物体,然后让学生分组搭火车,学生在玩中、动手实践中认识了物体。教学枯燥的口算计算题时,我让学生进行开火车的游戏,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除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数学。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1. 导入新颖,唤起兴趣。教师对新知的导入,要根据内容设置问题悬念,努力创设新、奇、疑、谜等的心理情境和问题氛围,诱发学生探究欲望。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这样设计:唐僧四师徒分一个西瓜,唐僧分得1/4,孙悟空分4/16,沙僧分得3/12,猪八戒分得2/8。猪八戒心里很不高兴,怪师傅有偏心,给自己分少了,给大师兄分多……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争论是越演越烈,学生揭开谜底的强烈欲望油然而生,为新知的学习铺垫了兴趣的基础。
2. 适时点拨,激发兴趣。新知教学要在导入新颖的基础上巧妙进行,让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认识与理解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人人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我发现新知,认识新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获得新知过程的乐趣。如教学 “分数基本性质”导入环节后,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学生折学具来验证、比较1/4、4/16、3/12和2/8的大小。在学生验证了这些分数的大小相等后,顺势将“1/4=4/16=3/12=2/8”掷出,让学生组内观察分子、分母各自的变化情况,通过组内讨论、猜想,再在全班上汇报结论,形成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活学”“乐学”这一良好品质的养成。
3. 活用新知,延续兴趣。学生虽然理解了新知,但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并没有完结,还需要学生对新知熟练掌握,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如何在练习这一教学环节延续学生学习兴趣?巧设情境和活用新知是激趣的关键。做到练习内容科学、练习氛围宽松、练习难易适中、练习形式新颖、练习评价巧妙。
引导学生自学数学的策略
1.创设教学环境,激发思维兴趣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曾说过:“人可以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可以创造人。”适合恰当的环境,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良好动机和强烈的思维兴趣。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多方法、多层次思考,进而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创设适当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精神力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如,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综合的教学手段,它能巧妙地融音乐、图画、动作表情于一体,教师可充分运用录像、投影、幻灯片、音响等设置情景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眼、耳、口、手、脑并用,创造意识得到极大的调动。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维,探求规律
求知欲和兴趣是影响学生积极性的直接因素。而科学地安排、恰当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又应该引导其进行独创性思维。有位美国数学家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的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数学教材的特点出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想办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一种积极活跃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有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课堂气氛。在探索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已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能发现规律,提高学习能力。
3.加强变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生活中有一句俗语:穷则变,变则通。在学习上也是这样,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改变常规的思路,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科学的发现,往往出乎意料之外,但这并不等于懒汉偶尔一张嘴,就刚好接住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任何成功的契机,都需要活跃的思维、机敏的感受,这样才会有科学的顿悟。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下转第124页)(上接第122页)的思维灵活性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可以将一些典型的例题和习题进行适当的引申,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发现新方法的欲望。如:有这样一道题,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引申,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引申题目:(1)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2)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3)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正方形。通过这样的一些变式训练,我们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