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导入教学方法_学习
小学 数学导入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中强调了对小学数学综合能力的学习,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导入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导入教学方法。
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
案例导入是一门学问,教师在课堂上案例导入得好,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就能够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数学也会变得更加积极。教师在课堂上案例导入得不好,学生就丧失了学习数学的激情,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就不能够得到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对童话和故事都很感兴趣,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结合他们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便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以我的教学为例,在教授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为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圣诞老人分礼物的故事。我告诉学生圣诞老人每个圣诞节都需要给小孩子分配圣诞礼物,如果现在圣诞老人需要给两个小朋友发放礼物,圣诞老人的礼物就是四个苹果,现在平均分配给两个小朋友,每一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呢?我的故事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分礼物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的问题。等到学生得出答案之后,我又问学生,圣诞老人在路上丢失了三个苹果,现在他只剩下一个苹果了,但是圣诞老人还是想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小朋友,那么每一个小朋友可以获得多少呢?当我再次询问学生的时候,他们产生了疑惑,因为之前并没有学习分数,所以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回答。我觉得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所以接下来就开始为学生讲解分数的概念,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充分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引入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比如人民币、时间等,我觉得在许多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直接将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导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去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书本中的数学概念。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引入课堂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虽然也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他们并没有举例子给学生,所以学生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但是教师将实物带入课堂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个好处就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数学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以《年、月、日》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我直接将生活中常见的日历带入数学课堂,根据日历教授学生这一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轻易地就能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因为日历给他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得到问题的答案。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强调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赞可夫曾不止一次地批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多次单调的重复,如10以内的数做了120次练习,讲了25节课,浪费很多时间。他提出教学方法要注意科学、有效,要重视理解,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法。在苏联,很强调要善于依据教学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选择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教学方案。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拟定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必须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
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
传统的教学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作容器,不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皮亚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布鲁纳也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他提出“发现法”,强调“教数学……要让学生自行思考数学,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
会议曾提出这个问题,强调在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做、调查、收集周围环境的数字材料等,来组织教学,美国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强调,要鼓励学生提问、实验、估算、探索、提出解释等等。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中也提倡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并认为这样可为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实际作业的比重,特别是讲几何初步知识时,要让学生制做、画图、剪纸、叠纸、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的几何图形。还强调教应用题要结合儿童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旅行和其他活动收集编应用题的材料。指出解应用题的目的根本不是教儿童死记某些一定类型的应用题的解法,而是把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指出,传统的教法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发生消极的影响,如选用专门编的所谓“典型”应用题,使儿童死记各种类型应用题的解法,不可能保证学生达到现代条件下所要求的数学知识水平。
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成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的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音乐具有的感染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他们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关心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事实证明,在教育教学中鼓励与微笑比严厉的批评与呵斥要管用的多。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学生虽然年龄小,可他们是有自己独立思想的。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对他的批评或表扬,只要有不能让他服气的地方,他们都会表现出不满来。平时课上我很注意,很少盲目的批评一个同学,即使批评了过后一定找他们谈心,晓之以理,学生自然易于接受。如果发现有一段时间表现不好的同学,我就想方设法和他们多沟通。这样学生有什么事情也乐意和我说,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
营造小学数学课堂氛围
创设情境教学挖掘潜在智慧
小学低年级课堂上,元、角、分的认识十分困难,不是因为数字大,而是因为生活中不常用,学生心目中没有角和分的生活实例。一般情况下,教师用元、十元、百元、千元”十”进位的情况类推,一言带过,学生似懂非懂。其实,数学教师要有较真的劲头,把元、角、分面值的钱币拿出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掌握起来就轻而易举了。数学教师拿着”分币”,用形象化语言为学生找问题、作辅导。
把知识融进生活,打开”分、角、元”换算思路,深究作业盲区提升感知,这也是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一个缩影。生活中用到角和分的情况太少了,加上市面流通的纸币已没了分币,一年级数学在”钱币兑换”教学中,元、角与分之间怎么来换算,学生主观判断的表象意识较为模糊,教师只能模糊讲解,学生也是胡乱推理,思维一片混乱,没有亲身体验的独特感受,致使低年级孩子必然因作业走入误区。
联系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程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价值的数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学习的总目标。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利用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例子设计问题,让数学走向生活。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中,可以让他们从实际活动中去感知人民币的各项功能,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跟着家长去逛一次商场或者去超市购物,并且记住所交易物品的价格,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告诉大家是怎样购物的,并且再次模拟购物的过程,从实际当中感受到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及其用途,学会人民币运用和换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处处需要数学知识。再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提前布置学生用细木条或硬纸条做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做好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感受一下,我还请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哪些建筑使用了三角形,哪些地方使用了平行四边形,各有什么好处?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样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了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生活性、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导入教学方法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