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如何提问_学习
小学 数学教学中老师如何提问
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如何提问?提问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回答中也锻炼了语言的表述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巧妙创设情境,提高提问的趣味性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还普遍存在,教师讲得尽兴,学生却听得无精打采,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的提问要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也就是说教师的提问不能脱离教材内容,但是不能局限于课本问题,要增强提问的趣味性,通过趣味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比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问: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然后设置问题:小明要去买文具盒,文具盒价格是32元5角,他有几种拿钱方法,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认识人民币、学习新知识。
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们有时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学生怕说错被同学、老师取笑,有问题也不敢说,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的欲望,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
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熊妈妈给两只小熊分西瓜,熊妈妈说:“弟弟分三分之一,哥哥分四分之一……”还没等熊妈妈的话说完,熊弟弟便大叫起来:“妈妈不公平!哥哥分得比我多!”然后教师问学生:“熊妈妈分得公平吗?你觉得谁分得多呢?”学生们对问题很好奇,想要知道问题答案的兴致很高,这样的问题不但学生乐于接受,而且还会积极主动的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分层次设计提问,循序渐进引导吸收
数学知识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在了解学生和透析教材的基础上从新奇的角度切入,分层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吸收知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思考和提升。笔者教学“小数乘整数”时,为了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小数乘整数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于是设计了如下问题:4个0.1是多少?如何用算式表达?
同理4个0.01是多少?4个0.001又是多少呢?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找出规律:积的小数决定于因数中小数的总和。然后再让学生分析0.8×3这类非特殊小数,进行引导: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算式表达成0.1×4这类特殊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呢?学生恍然大悟:因为0.8×3=0.1×8×3,所以0.8×3=24×0.1,这样大家就从最基本的小数单位出发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数学原理。最后再写出更复杂的2.59×5等让学生根据算理讲解并计算出来。如此设计层层深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突破教学难点,加深了印象。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设提问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一、在无意间追问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的进行一些教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 但在一次“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没有照本宣科,做简单的比较和推导,而是追问了两个问题:①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②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 传统的教法是目标直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极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这么做,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公式理解的必然肤浅. 而这两问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为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同时,还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
二、在梗阻处引问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我曾上了这么一节课,课始,我出示了这样两个数据: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们自己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学生们很快出了几道题,在反馈时我发现学生们都是把1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的便幽默的问道:“我们可不可以把180本书换换角色呢?”这一巧妙的问题,立即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把180当成部分数,有的把180当成了相差数.
三、在尝试后导问
在平时的课堂调研中,常见到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前,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暗示几句,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 其实,这样做恰恰降低了思维难度,不利于思维的发展. 受挫愈深,得益愈丰.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 如二年级《认识直角》一课,我组织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巡视时发现学生画的直角是一条水平面而另一条边竖直时,我风趣地问道:“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又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怎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老师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问,变“学答”为“学问”,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过:把学生教“懂了”是不正常的,教“不懂了”才是正常的,课上的“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当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生产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回答提出异议或给予评价,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从心理上处于期待状态,产生了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内在要求,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只有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提问的方法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客观而委婉,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敢问、善问。
加强实践,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数的组成》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为什么都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原因;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如何提问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