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提问_学习
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提问?问题是学习动机的肇始与发端,高效的课堂提问必须要有一定的牵引力和启发功能,帮学生发散思维。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们有时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学生怕说错被同学、老师取笑,有问题也不敢说,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的欲望,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
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熊妈妈给两只小熊分西瓜,熊妈妈说:“弟弟分三分之一,哥哥分四分之一……”还没等熊妈妈的话说完,熊弟弟便大叫起来:“妈妈不公平!哥哥分得比我多!”然后教师问学生:“熊妈妈分得公平吗?你觉得谁分得多呢?”学生们对问题很好奇,想要知道问题答案的兴致很高,这样的问题不但学生乐于接受,而且还会积极主动的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老师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问,变“学答”为“学问”,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过:把学生教“懂了”是不正常的,教“不懂了”才是正常的,课上的“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当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生产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回答提出异议或给予评价,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从心理上处于期待状态,产生了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内在要求,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只有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提问的方法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客观而委婉,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敢问、善问。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
崇尚自主,凸显练习的“民主自由”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数学课堂活动的主题,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活动发展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
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16。”“二(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名学生参加比赛。”老师布置了8道练习题,8名同学,一共要做8×8=64道数学题……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说的不够完整还需要整理,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开放课堂,倡导练习的“百家争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重复了所谓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
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鉴于此,它的设计一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方法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数学练习生活,问题激发探究
如果数学课堂只是充斥着概念的宣读与数字的演算,那一定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借助学生的固有知识经验和兴趣倾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借用生活情境驱动学生探索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知识能迅速被学生思维的
“最近发展区”所识别,以此来掌握探索和学习的主动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数学课堂要体现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规律和特点,让学生感受和体味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契合与联系,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内容时,就设计了以下问题情景:马老师买书花了27元,买文具花了18元,买圆珠笔花了12元。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算出马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如此设置引导同学们分别根据先后求和的顺序不同分别列出以下算式:①27+18+12;②27+(18+12)。这样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便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借助生活经验探索原理,形成技能。
设计启迪实践的问题,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一线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数学知识无法借助形象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数学教师通过创设有针对性的课堂问题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数学的奥秘,以期养成他们多动脑、勤动手,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探索和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提高运用技能的能力。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进行了如下问题引导:同学们能不能用比较直观形象的方法给大家演示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大家通过思考和实践找到了很多方法,其中有位同学将纸质的三角形三个角折到底边上拼成一个和底边重合的平角的方式来证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让大家推演以后再用理论的方式证明,让学生从多角度立体感官产生形象的认知……如此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欲望,不仅有助于巩固理论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了如何探究该类数学知识的方法,提升了动手实践技能,一举两得,可以借鉴。
怎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时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题、发展的主体。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自己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根本改变教学中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的教法。
教师为主导。教师为主导,就是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导,指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想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教材为主源。教材为主源,就是教材应该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教学不能超纲离本。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材料,也是考核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戏剧界有“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说法,类似地对于教学而言有“课本课本,教学之本”的说法,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绝不允许脱离教本。
训练为主线。训练为主线,这是教学过程中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后的必然归宿。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必须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发展。“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有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提问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