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学习
如何提高 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所以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妙设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原生态,找准认知起点,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
平时可多设计一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开放性题目。例如在三年级一课中学习了乘除法知识后,为了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我设计了“公园买门票”这一情境,具体是: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1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6元,3名老师带50名同学去玩,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10×3+5×50=280(元),6×(50+3)=318(元)。学生不难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这样的情境联系不仅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且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活用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严谨清晰、精练准确。数学老师课堂语言的运用将直接影响到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分桃子”一课时,当学生帮助小狗分骨头出现了有剩余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剩下的一根骨头送给狗妈妈。显然这个孩子很有孝心。如果教师因他的回答偏离了主题而批评他,那是不可取的。我先表扬他:“你真是个关心长辈、懂事的好孩子。”同时又反问他:“剩下的骨头还能再分给其它小狗吗?”这样,不仅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剩余的东西必须分得不能再分”,又保持了学生发表见解的热情,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一
一堂有效的课应当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老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推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再生成问题。教学过程能否在效推进,师生能否有效互动,都取决于这两方面的问题的设计质量。所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又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师生间年龄问题的操作,让学生来理解“a+22”这个式子的意义,这时我送给学生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为了引导学生从儿歌中发现数学规律,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请同学们用10只青蛙来编一首儿歌。(2)你们发现了儿歌中一种什么样的规律?(3)请你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本领,想办法把这首儿歌读完。
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我通过上述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并运用学过的知识,创造出了多种不同的编法。这里的问题情境不仅引起了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而且成为了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样,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不是多人、多次排练的结果,不是“课本剧”的再现。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二
一、在教学中创设故事化情境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零”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是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零”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零”表示。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二、在教学中让情境活动化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搭积木,使其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在教学中让情境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学生会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三
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为确保每节课所授知识的有效性,我们年级组几位老师经常坐在一起探讨教材,学习教材钻研教材。如果有疑惑的地方还请教别的数学教师。
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在本学期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单元,我们年级组决定,每人上一节图形的面积计算,其中我讲的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通过自主探求,小组合作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将抽象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自己推倒出来并会计算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特别扎实。从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