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_学习
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说说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注重启发引导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模仿性强,富于好胜心,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可通过讨论分析、查找答案、角色互换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如讲有理数运算法则、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题步骤时,可通过题组练习,启发诱导学生去分析,寻找规律,从而归纳出法则和解法。对一些较易掌握的内容,教师只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让他们在教师点拨下自学完成。
对个别单元的教学,也可大胆地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来完成,学生开始仅仅是模仿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渐渐地,有的学生就会自出心裁,或者别具匠心地显示自己的才能。这样教学,能大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相应地,其自学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实践学讲模式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学校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推出了学讲教学模式,即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打破教师唱独角戏,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将学习时间,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动起来。事实证明,此法非常有效。以前,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听课时心中无数,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他们或者昏昏欲睡,或者心不在焉,何谈效果?实践学讲教学模式,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
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个个主动,人人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学得积极,学得兴致盎然,学得信心十足。在自学中,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发现了疑难,明确了重点和难点,同时,展开了思维,提高了能力。教师点拨时,讲的是他们急于知道的问题,自然精力集中,听得明白,效果当然大大增强。通过见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收获,自然避免了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不仅学生增强了主动积极性,而且教师也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可谓一石二鸟!
数学课堂怎样让学生动起来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绪高起来
心理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心境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好处的。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肯定情绪呢?我觉得“愉快教育”、“和谐教育”和“成功教育”作了很好的尝试。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挖自身的情绪因素,倾注满腔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创设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近朱者赤”的同化效应。当每位学生都与教师的情绪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以发挥,进而转化成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
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开始教学,让学生有能力动起来
由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只关注在课上讲了些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学到些什么,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或者会产生什么潜在的影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基点,选择、组织、呈现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效地组织课前“热身活动”,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一个好的课前“热身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为后继的学习铺平道路。比如说在讲授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解析式时,发现学生们很容易混淆相关的概念,于是让学生自己制作小卡片,同桌一人画图象,另一人根据对方所画图象写上函数解析式或用语言描述图象特征,然后把卡片分小组集中、混合,在每节课组织课前“热身活动”时,都随机分发给学生,由图象找解析式,由解析式找图象,每次3~5分钟。如此反复巩固,学生兴趣盎然,参与面很广。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的过程中熟悉了图象及其性质,可谓事半功倍。此法可引申到一切函数,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轻松愉悦的进入学习状态。
数学课堂应怎样让学生动起来
营造氛围,主动思考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小学生富于想象,且易于激发。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联想,唤起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会思考。同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引导学生学会动脑筋,逐步掌握思考的方法,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新颖想法和独到见解,要形成一种学生敢想敢说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辨认方向》一课时,由于一年级已经掌握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节课主要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课前我先引领学生复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然后,提出问题,在”东和南”、”东和北”、”西和南”、”西和北”中间的方向应叫什么方向呢?让小组讨论研究,这时,学生积极性特别高,主动思考,大胆猜想。在汇报时,有同学把东和北中间的方向,称为”北东”,老师给予肯定,这种说法也对,按照习惯,我们应把”东和北”中间的方向,称为”东北”方向。这样,学生在积极动脑,主动思考中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兴趣特别浓。
给予时间,充分活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学生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儿童的本性是爱活动,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尝试。动手操作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打好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加强实践活动是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我们赢了》(认识时、分)一课时,在新课开始,我便让学生拿出学具”钟表”,先观察钟面,然后再拨一拨,数一数,算一算,回答问题,(1)钟面上有__个大格,______个小格?(2)时针走1大格是____时?(3)分针走1小格是_____分,走1大格是___分?(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____圈。学生在操作、讨论中完成了问题,学会了新知识。总之,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领悟,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动手操作,自主解疑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理解概念,法则,揭示数学规律等知识,这些知识逻辑性强,也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多以具体形象为主,知识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缩短这个距离。
比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用米尺画一条10米的线段,然后,让学生用步子量一量,10米大约几步,最后,告诉学生100个10米是1000米(1千米)。我又让10名同学伸开手臂连在一起,老师告诉学生,这个长度大约是10米,1000名同学伸开手臂连在一起就是1千米。这样,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学生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印象深刻。
提供机会,发表见解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使他们有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不仅允许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积极发言,更为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对学习中的问题要保持高度的思维敏感。虽然学生的语言还很稚嫩,但教师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逐步规范,使他们慢慢学会表达。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说的机会,尽量不要用老师的嘴代替学生的嘴,给学生充分”讲话”的自由,比如,在教学”十几减几”时,我让 学生借助小棒来研究算法,边摆边说出自己的想法,给每个人说话的结合。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独立解决问题,最后交流感情。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12-9=3″。有的说:”我先从10里减去9 得1再把1加上2得3″有的说:”我和他们的都不一样,我先把9分成2和7,先用12减2得10,再用10减7得3″。有的学生说:”因为9+3=12所以12-9=3。”还有的学生说:”我把12分成9和3,9-9=0那么12-9=3。”学生各抒己见,热情高,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