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提问技巧_学习
数学教学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边互动交流的活动。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提问技巧。
提问的内容要紧扣教学的目标要求
众所周知,有效的“问”是诱发学生能动“思”的“发动机”,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内容往往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过于空乏,不能紧扣教材内容要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探析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析教材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使所设置的问题做到精炼扼要、言简意赅,既能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又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提的问题及任务要求,准确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提问的方式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
教学方式“活”,则教学效果“佳”。提问方式的运用同样如此。传统 “一问一答”的单一形式,学生感觉不到提问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运用要不拘一格,采用学生提问、学生互问、师生互动的多样提问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开动脑筋。同时,要学会“活问”,改变提问的角度,让学生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实现“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的功效。
提问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探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分析意识,让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探究、分析思考活动。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手段的运用上,不能“无疑提问”,而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和解答意图,“有疑而问”,使所提的问题能够切中教学要义,激发学生探析的意识和潜能。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多样性的探究分析活动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如在“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关系”问题课教学中,教师设置“设一次函数y=3x-4与y=-x+3的图像的交点为P,它们与x轴分别交于点A、点B,试求三角形APB的面积”问题案例,在学生探知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解答该问题的策略是什么?”“通过该问题,你们能找出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关系吗?”这样,学生就能在启发性的提问活动中,探究问题的解答策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数学课堂技巧一
以问引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的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果能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发学生反问,则会出现另一番教学效果。然而,我发现多数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形式等把握不好。
如解答应用题:“学校把360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这道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容易在此产生思维障碍,这时我点拨性地提问:“如果我们从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入手,会发现什么呢?”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同学就自告奋勇地回答:“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6份,一共有15份”我趁热打铁接着问:“既然知道了总的份数,下面是不是该考虑每一份的本数了呢?”还没等其他同学回答,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问道:“老师,既然每一层的份数不同,那么每一份的本数是不是也应该不等啊?”听到这位同学的发问,我十分高兴,因为他说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我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后,接着问道“: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为什么每一份的本数会不等呢?如果我们从份数角度考虑,是不是就可以求出每一层书架上放了多少本书呢?”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2]如此一来,这道难题就很容易地被解决了,其中的奥秘就是我的提问问在了知识的要点之上,加之学生富有灵性的反问,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得以拓展。
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们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例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设计这样导语问题: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什么时间做什么吗?
又如:在高年级教学相互啮合的齿轮关系时,让学生回答这样的几个问题:大人带着小孩在路上行走时两人的步伐一样吗?谁的脚步更快?谁的脚步更慢?小孩为什么跟着大人跑?再如:教学圆的知识时,我们让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这样用实际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来源于我们生活中,使知识由教材中死东西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堂技巧二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首先提问要目的明确,按需设问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如提前测评中的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还有复习性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还有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评价性提问等;
其次提问要灵活设问,把握时机课堂提问应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提问的契机表现在以下几处: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时;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时;探寻知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时;教师可根据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设计最恰当的问题,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互动;
另外提问要留时间让学生思考,及时反映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时间间隔,至于停顿时间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明确的反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安排合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课堂技巧三
提问要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例如: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帮助学生理解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时可以这样问:出示一个月饼涂,让小红和小明分着吃,两人都很谦让,师:你们说他们怎样分才公平?生:平均分。演示平均分成两块。师:怎样才知道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块?再演示把两个半块恢复成一个饼再平均分,小红和小明每人得了半块月饼的过程。
师问:这半个月饼是几份中的几份?(闪烁半个月饼)我们就说它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用1/2表示?另外半个月饼是多少呢?(闪烁另外半个月饼。)生:也是这块月饼的1/2。师:你是怎样想的?生:这半块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这样一系列的提问,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分”、“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理解,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紧扣课堂提问,突出教学难点
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使用探询性问题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理由是错误的。
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如教学“9的减法”,教师出示情景:“9个气球,飞走了5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提出“9-5=4”,教师这时可以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这样你就有可能听到“9表示气球的总个数,5表示飞走的个数,求出来的4表示剩下气球的个数。”通过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教学的提问技巧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