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各有性,事犹是,人亦然”,作文立意及写法
2019江苏卷高考作文物各有性人亦然写作立意 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作文题目是:物各有性,事犹是,人亦然。作文类型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的解读逻辑清晰,先是提供了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秉性: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那么,这则材料所揭示的立意是什么?考生的写作角度有哪些?跟随小编一起跟着专家来解析江苏卷作文题目背后的情感及立意吧!
本题材料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的关键词是“物各有性”,意即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性。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命题者以“水至淡”和“盐得味”为例,两者一淡一咸,极具代表性。此句可由物及人展开联想,“物各有性”,人不也是各有个性吗?有人张扬,有人内敛;有人幽默,有人严肃;有人擅长动手,有人擅长动嘴……难道我们不应该承认个性、尊重个性、包容个性吗?这时,你是不是应该想到那些曾经读过或写过的有关个性的文章? 第二句话紧承第一句的后半句而来,说明没有融合的事物是单调乏味的。这一句又自然引出下一句“五味调和”的话题。 第三句与第一句正好相反,即先举例再得出结论,“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紧承前一句,说明只有“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才能“百味纷呈”。这里的“调和”和“共存”,其实就是“包容”或“融合”或“兼收并蓄”。 把三句话联系起来理解,可以推知这道题说的是这样一个道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个性,只有互相包容、彼此融合,才会构成精彩纷呈的世界。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逐渐清晰地知道,实际上这还是一道包含着话题的材料作文,只是它的话题比较隐蔽而已。 第四句话是在提醒考生,以上所说的道理,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域,考生可择其一而谈,也可融通而论。 在考场上,考生如果能想到古代哲人的“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想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想到习近平主席引用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想到“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想到刚刚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文明对话大会……那么,离写出佳作也就不远了!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能从以下角度立意就都属于符合题中之意: 1.要学会尊重个性、包容个性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兼收并蓄,和谐共生 4.五味调和百味香 5.多元文化创造多彩世界 6.文明需要对话而不要对抗 7.包容是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8.共存相生,异彩纷呈 如果考生只是就个性谈个性,或者就味道说味道,便极有可能写成偏题文章。只有将“个性”“味道”与“包容”“融合”相结合、相联系,才算是真正的切题。 高考作文权威专家解析: 该作文类型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的解读逻辑清晰,先是提供了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秉性: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接下来谈到了各自发展境界的局限: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前面的这两句话实际为后面的内容张本,很自然地为转折作了铺垫: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这些话语是本次作文的解读关键:“万物共存相生”是因,“百味纷呈”是果,由果溯因这则材料的所揭示的中心就跃然而出:万物只有互联互通,共存相生,才能百味纷呈,异彩纷呈。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事犹是,人亦然“,自然过渡到谈论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需“共存相生”才能使得我们的人生异彩纷呈的问题,可以谈互相借力、合作的重要性,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或者谈双赢的智慧。 作文秉承了“立德树人”的总则,注重社会飞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群体与全体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由“小我”走向“大我”,由“有我”至“无我”之境迈进的不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