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 小学数学兴趣

如何激发小学数学兴趣?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朴新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启蒙教育家卢梭说过: “ 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师能把一堂课上的生机勃勃,学生的学习兴趣甚浓,而不好的教师将会使课堂变得一潭死水,这就是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问题。所以,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考虑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运用教学手段。
 

如提问式、探究式、讨论式、谈话式、设疑式等教学方法,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如制作课件、播放录像、音乐等,它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直接、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的活动中享受快乐,构建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使用学具,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鼓励实践,激发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实践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
 

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探索规律,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一道口算题5×3=( ),学生算出结果是15,然后再出示50×3:( ),500×3=( ),0.5×3=( ),5×0.03=( ),让学生算出结果后,观察积与因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就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于学生发现了规律,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他们掌握这些知识就更加快捷。
 

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的技巧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看到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相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学生的表现不要轻易否定,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学历积极性。教学中还要承认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步。
 

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授课教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才能激发起他们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挖掘数学的美育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源于数学,是数学的本质属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挖掘数学的美育因素,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并产生美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展示创设数学美,利用数学的美来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使之自觉地参与数学的认识活动。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一课中,在教学等底等高三角形、梯形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自己设制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投影片。
 

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习过程的活动性
 

活动从广义上理解,一般指主体身心参与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积极能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具有感性实践与心理过程相联系的特征,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应用等。学习过程的活动性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操作体验活动。操作体验活动,其价值在于容易产生群体心理效应,也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同一实践活动行为中会出现一种较一致的心理需求,形成相近的活动行为,即在“从众行为”驱使下产生积极的群体心理。增强学习过程的活动性能更有效地唤醒全体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探求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在积极感知数学对象的过程中触及数学学习的本质。如找出长方形的对称轴,一个极其简单的操作活动不仅达到了学生人人参与研究的目的,而且将学生易于混淆的概念揭示得清晰明了。
 

意犹未尽,兴趣延伸
 

一节好的教学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而且还要做到“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结束本课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基本知识,大家对此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回答“为什么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为什么有平年和闰年呢?”
 

同学们可以放学回家查找一些课外书籍,明天上课我们看哪一位同学说得最准确。如此结束,再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绪,保持了学习兴趣,产生认识的需求,取得“课虽终,需犹存”的效果。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激发小学数学兴趣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