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建立数学思维_学习
小学 生如何建立数学思维
小学生如何建立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而指导 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并善于思考的关键 。下面朴新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的技巧。
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 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 就灵活多了:1.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2.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
3.一个数加上2,共13道 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4.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 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 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 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 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就谈不上培养思维能力。重视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新课程的新颖之一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活动成了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例如,教学“加法运算9加几”时,我先让同桌两人摆小棒,边摆边说他们是怎么得出结果的。然后,点名说出他的想法,进行全班交流。有的说一个一个数出来;有的说9个数,从9开始往后数几;有的说从另外一堆里拿1个给9就变成十了,十再加旁边的几;还有的说从9里拿出几个给旁边的一堆组成十,再加9剩下的几就是十几。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从而引出加法的实质,揭示加法运算的这一课题。假如没有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参与,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也不可能发现操作背后存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不可能经历并逐步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方法一
求异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简单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组织恰当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使学生在寻求不同的过程中思维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分解”的相关知识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些三角形进行分类,找出不同三角形的特点,并进行总结和概括。比如,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90°等。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对每个三角形进行分析,找出三角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和不同,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求异性思维的形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授时直观释疑,引导思维
小学生年龄小,感性认识少,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在进行抽象思维的时候,还得依靠形象思维来帮助。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具体形象思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中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特征和认识规律,搞好直观教学,以使学生学号数学知识。根据这一思维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我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利用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情趣,自我发现规律。
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进行释疑,先将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打开拉直让学生思考:拉直的这段铁丝的长是长方形的什么?长方形的周长是几条边长度的和?应怎样计算?然后,我又取出另一相同的长方形铁丝圈,从一组相对的顶点处剪开,并问大家:这时长方形的周长分成了几部分?每部分怎样求,周长怎样计算?然后请大家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在计算上更简便?第二种方法中括号里求出来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2?通过这样演示、议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把学生的感性知识转化为了理性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思维方法二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通过分析与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自觉的数学思维状态
分析与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分析与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从历史上看,自18世纪以来,分析与探究的思想至少在西方被大规模倡导过三次,并且目前仍然是主流的学习方式。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前提。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学生思维定位。
近20多年来,以分析与探究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一个共同的做法是,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在课程形态方面,有的学校是作为校本课程来设计,有的则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研究。应该容许在不同的层面进行探讨,最终才会形成研究性学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从而逐渐使学生形成自觉的数学思维状态。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 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 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 :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 这就是分析法。
反过来, 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 教师 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 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 学中。
数学思维方法三
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个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可能都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来共同探讨商量解决,更多的是要靠我们自己独立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然后可以去征询别人的意见来印证调整自己的思路。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通过材料产生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比如我们在教学计算中的简便运算时,在学生获得数据信息后不要忙着让学生动笔计算,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分析、思考,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
运用鼓励性语言评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充满热情地评价。因此,在教学中应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手势等。
如:当学生答对问题时要及时表扬。说一句:你回答的真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充满鼓励性的话语。即使学生回答的不正确也不应去批评他,而是给予鼓励。对他说:“不要紧,再想想”;“其实你讲的快接近正确答案了”等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解题思维的发散,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生如何建立数学思维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