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思维拓展_学习
如何培养 小学 数学思维拓展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思维拓展?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培养思维的方法。
组织自主操作
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学习过程,是让学生在体验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统计“班中学生的身高”,并动手制作出相关的条形图,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自主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作出相应的贡献。
倡导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积累解题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地为了练习而练习的方式,要积极地倡导一题多问模式,要鼓励学生在多方面的思考中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也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一批巧克力,如果每只盒子装40块,要装15盒,现在只有12只盒子,思考:(1)一共有多少块巧克力?(2)如果要将这批巧克力装到现有的盒子里,平均每只盒子装多少块?(3)现在有另外一批盒子,每只装30块,请问需要多少个盒子?……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对上述的一题多问进行自主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习题练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问,要让学生在同一题干中自主地发掘不同的问题,同时与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
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
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重视探究,开展自主学习。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本课中,我让学生围绕“请哪两个工人合作比较好?”展开讨论,由于这些数据是学生贴近生活的结果,学生回答非常活跃。一种意见认为:应该要考虑省时;因为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金钱。所以选择甲丁两人合作,只要60/11天就可以完成,计算方法: 1÷(1/12+1/10)。另一种意见认为:既要省时又要少花钱多办事。所以选择甲丙两人合作,只要付工资900元就可以装修完毕,计算方法:(70+50)×[1÷]1/20+1/10)].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要考虑保证装修质量,即使时间长、多花些钱也值勤得。所以,选择丙丁合作。
计算方法:(50+120)×[1÷(1/12+1/10)].第四种意见认为:考虑既要保证工作质量,又要节省时间、节省钱,所以选择甲乙两人合作,计算方法:(70+80)×[1÷(1/12+1/150)。正当几种意见争论不休时,还有同学又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先由甲丁两人合作一半,剩下的一半让乙丙继续做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能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解决方法,在主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运用数学的知识,并通过同伴间的影响磨合,实现学习互补。这样的学习彻底改变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和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技巧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实施问题探究
问题是探究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进而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变为哪些图形?(2)平行四边形有几条高?都在平行四边形内吗?(3)能否说两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解决上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反方向入手解释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心理学中,逻辑思维只是众多思维能力中的一种,但就是这样一种思维能力却是我们在小学教学中需要着力培养的一种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需要一定的领悟能力作为基础,由此看来,在小学中高年级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是有一定的先决条件的。 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且大纲将此作为一种教学目的,需要教师贯彻落实于日常教学中。尤其是数学学科的学习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思想培养的起步阶段,逻辑思维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
逻辑思维是众多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逻辑思维达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施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能力,并将此作为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 课堂作为教学现场,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实际的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教师还要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找到知识的突破口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数学的学习思维训练方法
充分设计好练习题以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朝夕之间能够培养起来的,这种能力的获得就跟获取知识一样是需要不间断地积累和大量地练习。所以就此看来,既然解题是培养思维的关键,那么教师能否设计好的练习题给学生,并且做到让学生比较适应及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也是逻辑思维培养这个课题的重要环节。 设计多种练习形式。练习量增大,学生容易感觉疲惫和枯燥,练习形式多变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激发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运用不同的方法。
练习题的答案可以不止一种,可以是两种甚至是多种,同样的,对于这些练习的解法也是如此,用以引导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度。练习除了是为了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之外,还有一些超纲部分是作为难点激励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寻找解决方法的。这些部分我们应该提倡并且保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面临新的挑战,但是这样的难点多了会让学生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学习的激情也会逐渐消失,所以难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加强定向思维延展
拓展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定向思维延展,主要是以某一个数学知识点为定位,向纵深度发掘相关知识,培养逻辑性思考习惯。这种思维的延展主要包括由易到难和因果推理以及逻辑顺
承的思维方法。例题1:正方形的一边延长,会演变成哪种图形?例题2:甲班20人,乙班比甲班多5人,乙班有多少人?例题3:甲车从A地到C地,乙车从B地到C地,两车一共行驶2000千米,甲车行驶了3/4,乙车行驶了4/5后,剩余没有走的路程相等。甲、乙两车各自行驶了多少千米?通过以上的例题,定向性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练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而且做到以点带面的理解。数学探究性思维离不开推理,反复的练习,定向性拓展思维,真正与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相契合。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思维拓展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