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数学教师水平_学习
怎样提高数学教师水平
怎样提高数学教师水平?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着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并直接体现着我国师资力量的强弱,因此,我们应当极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微课堂能够培养教师应用素材的能力
微课堂主要通过播放微视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于素材的选用以及视频的制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选择素材时,不用过多考虑时间、数量的问题;相反微课堂上所能展现的内容较少,教师只能选择相对比较符合课程内容的素材。因此,在制作教学视频时,应当选用什么样的素材,怎样将它融入于视频当中,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教师在进行教案制作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会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对于素材的应用能力,对于教学素材进行精挑细选,并将素材巧妙地融入视频当中。微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虽然其普适性仍然不够高,但在实践当中,教师能够通过对于教学效果的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并提高自己对于素材的应用能力。
微课堂的教学时间较短,因此教师所选用的素材应该短而精。同时,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教师所选素材应该生动有趣,要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在选用素材时,首先应熟悉课程的内容,并根据内容来选择与之相关的素材,并从中选择最为经典、与课程内容最贴合,并且较为简短的素材来制订教案。以“图形的变化规律”一课为例,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应充分考虑所选素材是否能够直观地展现图形变化的规律,并要考虑所选素材所需要展现的时间能否控制在规定时间内,以及素材的展现方式是否生动有趣等。当选好所需素材之后,教师还要想办法合理地应用素材,将课程内容向学生充分展现。在对素材进行选择和组合的过程中,教师对于素材的应用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微课堂能够提升教师提炼知识的能力
微课堂需要教师对于知识点进行提炼,将知识浓缩到一个简短的小视频中。实际上,如果按照常规的课堂来进行教学,每一个课程的内容都是比较多,也比较复杂的,当教师在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提炼时,既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简短性,还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不能为了缩短教学时间,漏掉知识点,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因此教师在制作视频过程中,应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再对知识进行浓缩,既要保证包含重点、知识点,还要保证知识的全面性。这对于教师来说其实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教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对于知识的总结水平。教师长期通过采用微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提炼总结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以“因数与倍数”一课为例,如果采用微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要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并将本课时的全部进行总结和概括,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经典。“因数与倍数”一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因数与倍数的区分,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等。很显然,在微课堂上,不可能将这些内容全部详细讲解,因此教师只能将这些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会对自己总结与概括知识的能力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以提高自己采用微课堂进行教学的技能。微课堂开始被应用,可能会因为部分教师因经验不足,在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出现课程内容比较难删减导致课程时间较长,或是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质量较差。随着微课堂应用的逐渐深入,教师对于知识的提炼能力也会逐渐提升。
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解题能力测量的具体思路
小学生解题能力测量属能力测量,它区别于各种解题学绩测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解题能力测量的目的以及我们关于解题能力的理论构想,我们把能力测验划分为“掌握”和“类化”两个分测验。 掌握分测验用于测量学生各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找出学生在解题经验掌握中的症结,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其中知识测验可利用填空、是非、选择等客观题型,考查学生对应用题结构、数量关系和算法等陈述性知识以及解题策略、解题活动结构等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测验根据条件,可采用口语报告法或针对学生解题过程进行提问的方法,个别测查学生对课题辨认、解析、列式、运作、检验和答题等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可把解题活动中的每一步骤尽量展开,对学生进行详尽地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动作的结果,从而间接了解动作的执行情况,考查学生对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
由于解题知识和技能的类化是通过迁移活动来实现的,因而,它的水平必须通过解题中的迁移活动来测量。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的概括化、系统化即指通过迁移,将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一体化、系统化,从而建立起一个包容性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的整体心理结构。显然,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的概括化、系统化的水平越高,迁移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及批判性的水平也就越高。为了量化的需要,我们又进一步把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提出解题方案的数量和范围、正确解题中表面特征和结构特征的相似程度、选择解题方案的合理性分别作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指标。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解题速度和正确性等的测定,了解迁移品质状况,并进而了解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的类化水平。
设计的测验特点
通过对知识、技能与能力关系的理论探讨,较好地体现了两个分测验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解题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制约着类化水平,因而,两个分测验紧密相联,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另一方面,掌握分测验测量的只是解题能力的构成要素,要测量作为个体特性、能对解题活动起稳定调节作用的解题能力,必须通过类化分测验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而两个测验不可相互取代。
比较科学地体现了学绩和能力两种标准参照测验之间的区别。首先,两种测验的命题依据不同,学绩测验是以教材本身对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要求作为命题依据的,而解题能力的测量则是以它们在解题活动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的大小来作为命题依据的;其次,两种测验的测验重点不同,学绩测验着重的是掌握水平,按著名考试专家布鲁姆的观点,一般75~85%的分数或题量测量所谓知识记忆、理解和应用,实质即测量知识的基本掌握水平,而本解题能力测量不仅重视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的掌握水平,而且同样重视它们的类化水平。它对难度的限制没有学绩测验那么严格。
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由此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取得“激其情,引其疑,促其思”的效果,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刚开始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要怕,时间长了,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完成任务就容易了。
正确引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一些新事物都有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和求知的动力,对于没有见过的不懂的东西总爱问个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所以在教学中要保护这种好奇心,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很神秘地告诉学生老师可以猜出你心里想的任何一个数字,使学生感到好奇。这样让每个学生默记住一个数字,不要告诉任何人,用这个数乘以4,再将结果加上26,并除以8,然后将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说出你所记的数字,使学生感到老师很神,这时老师把其中的奥妙告诉学生,引出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对此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争取通过学习也能变的和老师一样神。还可以利用一些模型,实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所配的教具和自制的教具及一些实物,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加强对图形的认识,老师可以搜集一些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物体。如篮球、玻璃柱、圆锥体,和一些学生用的文具等。
让学生感知,这些物体都是由几何图形构成,通过这些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几何体的实物图,认识不同的几何体,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这些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好胜心较强。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开展一些数学知识小竞赛。如学习完每一章后,可以给学生一套难度不大,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但要求学生要快且准确,谁完成的好当堂表扬,对于忙中出错的学生也不要指责,以免措伤其积极性,要给予鼓励,并和学生一道分析原因所在,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合其保持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进而逐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利用其好胜心,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激发他们向前看,看到未来。激发学习成功的欲望,通过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措施,确定不同目标,使之人人有目标,在不同的起点为各自不同的目标而奋斗,不至于使差生没有目标,破罐子破甩。也使学优生能更上一层楼,让他们都能享受成功的乐趣,得到心理的尊重和满足,逐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数学兴趣教学
利用带有情感因素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认知方式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认知是产生情感的基础,也能够激发人的情趣心理;而情感是对认知的具体体验,在人的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能够影响人的认知活动,并有效推动人的认知过程向更丰富、更深入的方向发展,从而充实人的认知内容,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有兴趣感、成就感、厌倦感、焦虑感等,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情感感受的基础上组织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感。
由于感染性是情感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引趣的目的,一般来说,形象的比喻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对于引发学生的趣味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教学“函数”知识时,对于函数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去电影院看电影时,人与座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人们在网吧上网时,上网费用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多对一的关系,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夫妻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等等,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把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与乏味。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学校中,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作为教师,要诚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关怀学生、爱护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将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和榜样。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让学生从心底喜欢老师,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平等、民主、良好的互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
我们要知道,教师的基本原则是倾听、感染、尊重、理解、善待,只有具有时代精神和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逐渐成为学生的崇拜对象,才能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获取”,从而改变教师“讲师”的地位,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总之,为了营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了达到民主的师生互动效果,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在课下进行沟通和交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样才能为师生的良好互动构建有效的平台,使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变得融洽与和谐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怎样提高数学教师水平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